?无声世界的坚守
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 郭艳玲
时光如梭,青春易逝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4年,她的青春和飞舞的粉笔屑一起渐渐地远去。和所有特教人一样,在这平凡而又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全部的爱。春花遍地,甘做园丁勤浇灌;雪岭摩手,领马志士苦登攀。她,就是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的郭艳玲老师。
让爱发“声”,启迪智慧,做学生求知路上的奠基人
爱是无声的语言,温暖着你我的心田。她34年如一日,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,默默奉献于特教事业。她深知,特教教师肩上的担子,一头担的是义务,一头担的是责任;特教教师有两个心房,一个是良心 ,一个是爱心。
铁树开花终有时,耐心浇灌静待之。“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”是她执着的信念,但又是何其之难。为帮助听障学生学会发音、发准音,她总是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,让孩子感受气流的大小;常常把孩子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、鼻旁、脖子上感受声音的振动;不停地放大口型,纠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。为发准一个音她要陪孩子练习几十次、上百次,甚至上千次,每天下来,她都是声音嘶哑,咽喉肿痛,但她毫无怨言。当孩子喊出第一声“妈妈”“老师”的时候,她们相拥而泣。
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。她是大家心中公认的“智慧教师”。为了帮助听障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,发展语言,她开始了对听障生学法的研究。指导写日记是她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“法宝”,面对学生“无话可说”的实际,她总结了“九写九多”的日记指导“绝技”:一多写观察日记,二多写剪贴日记,三多写信息日记,四多写气象日记,五多写摘录日记,六多写学习日记,七多写活动日记,八多写实验日记,九多写思考日记。老教师说“宁愿看正常学生写的几十篇作文,也不愿意看听障学生写的一篇日记”,她却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批改指导,把课堂搬到校园里、社会上、大自然中……帮学生找到书面表达的自信和乐趣。几年下来学生能写出内容充实,观点新颖的文章,甚至比正常学生写的还要出色。她还开创了“五步学习法”和“积累六步法”,大大提高了听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。学生们做的一张张剪报、手抄报和一本本积累本、记录本、自制的故事书、自制卡片,还有一篇篇习作都有她手把手指导的痕迹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她的学法指导课《养金鱼》获全市特殊教育录像课一等奖,课件、微课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,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10篇,《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研究》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。她教过的学生多次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,2021年宗梓晨、刘晨杰获“山青之星”首届山东省听力残疾青少年才艺展示诗歌朗诵项目二等奖,2022年高考,晶晶同学被“北京联合大学”“天津理工大学”等五所大学同时录取。
用“心”浇灌,静待花开,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
如果教学让她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快乐,那么班主任则让其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。担任班主任二十多年来,她一心扑在学生身上,身为世范,为人师表,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。
爱在心田,学海无涯。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,记不清多少次和学生看病打完针深夜才回家,记不清多少次走进学生家中调节矛盾。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,特教学校的班主任更是多种角色的综合体,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,还要学会生存,学会生活。她将“生活教育”“劳动教育”融入教学,手把手教孩子们炒菜、做面食,带学生到种植园学习播种、施肥、浇水,学生在劳动中收获,在体验中成长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,她利用休息时间自学理发技术,成立了“四点半美发社团”。她指导学生学习理发、盘发技术,还带领学生去敬老院、社区开展志愿服务。毕业后,孩子们有的成为小有名气的理发师,有的还自主创业开了自己的理发店,用技术创造着幸福生活。
爱在心田,情在流淌。班里云溪的妈妈病重,不满十岁的小云溪虽患有多重障碍,小小的身躯却担起了照顾妈妈的重任。妈妈悄无声息地在睡梦中走了,坚强的云溪没有掉一滴泪,到学校后却扑到郭老师的怀里,说:“郭老师,我没有妈妈啦,我好害怕!”她紧紧地抱住孩子,一边帮云溪擦拭眼泪一边安慰道:“小溪,别怕,我来做你的妈妈,陪着你一起长大,好不好?”云溪趴在她的怀里小声地叫了一声“郭妈妈”后放声大哭。从此以后,云溪就成了她的小尾巴,放学后就泡在她的办公室“吃小灶”。好景不长,云溪的爸爸病重得不能自理,只能让云溪请假在家照顾他,天天和云溪视频成了常态。大家可喜地看到云溪的进步和成长,虽然在家照顾重病的爸爸,她依然努力学习,乐观生活,功课丝毫没有落下。
人格之于人,恰如花香之于花。2018年冬天,她因脚踝骨折不得不拄着双拐上课。每天中午,孩子们都会自发地轮流给她买饭送餐盘,路上还怕稀饭凉了,紧紧用双手护着。那一刻,她觉得这辈子给这群懂得感恩、会传递爱的残障孩子当老师值了!她最珍爱的一份荣誉是教师节时学生精心制作的一个小画轴。打开来,画面唯美精致,更令人心生温暖的是那两行工整娟秀的小字:“在我们绝望的时候,您让我们看到了希望;在我们迷茫无助的时候,您给我们指明了方向。”学生们喜爱她,敬佩她,感恩她,她却总说:“我要感谢孩子们,是孩子们让我明白,每个人都在成长。”
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,做党员先行队伍中的排头兵
“一个党员,一面旗帜;一个岗位,一份责任”。郭老师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,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。
心中有阳光,脚下有力量。作为听障部的一名党员教师,她主动走出“舒适圈”,成为第一批考取心理咨询证书的老师。创建“心理工作室”,做师生心理世界的摆渡人。她以自己专业和智慧服务师生和家长,共上心理辅导课、拓展游戏等五百多节次,做过专题讲座达几十次。她架起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"连心桥",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,将线下心理咨询与线上心理教育相结合,积极给家长和学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。居家抗疫的日子里她又开通了线上“心理直播间”,及时疏导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、解除学生疫情期间紧张、恐慌、焦虑情绪。她的心理工作室成为文明校园的一张靓丽名片,个人被评为“淄博市优秀心理健康教师”。
困难面前冲在前,彰显党员本色。她认真践行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根本宗旨。她不仅关心学生的“今天”,也一直关注着学生的“明天”。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,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主动帮他们介绍工作、联系单位;她坚持资助贫困学生,为他们购买衣物、学习用品,鼓励他们好好学习;她是手语志愿服务队的骨干,为各企事业单位开展手语培训30余场,提升工作人员无障碍服务能力。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:繁华的交通路口有她文明交通执勤的身影;寂静的校园里有她24小时值班半夜巡查的画面;社区里,她主动“上门服务”,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理发;疫情期间,她主动加入社区抗疫队伍,承担核酸检测、物资运送、门口执勤等工作,用行动彰显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!
34年过去了,她坚守在“无声世界”,用爱和责任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;34年里,花开花落,默默无声,虽没有豪言壮语,却为特殊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。“落情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是她永远不变的情怀。